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建材行业的发展面貌,新材料与新技术加速双向赋能。
“建材行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全面渗透,实现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说。
主动求变
在九牧集团的“绿色黑灯工厂”,机械臂、AGV物流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紧密配合,让卫浴生产迈入“无人化”时代。当数字技术的触角延伸至传统车间,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的叠加效应,释放出巨大能量。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孝发介绍,公司去年产值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今年一季度,订单额已完成预定目标的130%。下一步,公司将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生态创新,共生共赢,引领卫浴行业步入AI与机器人新时代”。
建材行业“主动求变”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显效。近年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连续发布4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涌现出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建材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成立的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加速形成推进建材行业拥抱人工智能“大潮”的合力。
3月25日,《关于征集第五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榜单方向的通知》发布,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建材行业的重大应用研究”为重点方向之一。《通知》提出,面向建材行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决策、应用等场景智能化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解决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瓶颈和实际场景应用难题为导向,征集亟需攻关的关键共性建材产业专用大模型、高水平专业大数据库(集)、“AI产业大脑”建设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发榜单方向。
工业设计在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与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两届建筑材料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一系列体现数字化、智能化的作品脱颖而出。
以第二届建筑材料工业设计大赛揭晓的评审结果为例,工厂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遴选出19个建材行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水平的现代化工厂。这些工厂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用以支撑和实现工厂或某一流程的优化;能有效运用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通过设计部署提供智能化决策,有效降低决策的人为干预率,实现效率的较大提升,实现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精准控制率的较大提升,进而为打造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智能化工厂提供支撑。
双向赋能
今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需要“好材料”的支撑。建筑建材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呈现新图景。
有关专家认为,AI赋能建材产业链协同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材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努力适应建材行业消费型转变的形势变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材产品向智能化、功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增加附加值提升价值量。”阎晓峰说。
建材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广泛深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认为,AI将成为“超级助手”,推动材料研究范式实现从经验型到数字型,再到人工智能型的改变,催生更多新成果。同时,技术迭代离不开材料支撑。所以,要用人工智能赋能材料创新,用材料成果支撑人工智能发展。
作为突破5G和AI算力瓶颈的关键材料之一,低介电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高频高速通信基站等领域,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伟介绍,今年年初,随着两条低介电纱生产线相继投产,该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的企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和国产化。
“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为整条产业链带来更多机遇和成长空间。我们以材料上的突破,为AI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志伟呼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端电子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端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中,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建材企业的智能工厂在列。“我们正全力打造新材料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年产值6%。”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训美说。通过智能工厂建设,该公司生产效率提高44%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9%,生动诠释了“智造”带来的变革。
落地见效
当前,部分建材企业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强化科技创新,坚定攻关大模型,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AI+”专项行动要求,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推进产业全面应用、产研联合创新、生态融通赋能。通过融合创新,将AI生态系统不断融入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持续为整个产业注入AI元素,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增强整体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
中国建材集团首席数据官王玉林介绍,产业大模型已在集团水泥业务板块中,率先开展大规模应用。在落地过程中,基于价值导向、业务驱动、数据先行、AI赋能的指导原则,重点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价值。
一是加速数据生产要素化。为构建和应用产业大模型,目前已采集、治理和训练企业生产、经营等相关数据超过6000亿条,实时采集数据超过100亿条/天,整合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传感器等数据源数百个。
二是推动业务决策智能化。基于产业大模型,中国建材集团初步构建了覆盖水泥供、产、销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端到端全流程业务优化模型。产业大模型的智能应用,推动了企业业务决策从传统以人工经验为主的决策,向数据和AI驱动的智能决策范式转变。
三是实现数据赋能价值化。中国建材集团在产业大模型实践中,以创造切实的业务价值为目标,让数据赋能的产业数智化转型,真正成为产业降本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根据测算,水泥配料优化模型可实现水泥吨成本平均降低1.31%;煤炭供应链优化模型智能化拉运自动分配合格率达到99.43%,并将全链路煤炭库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资金占用等成本。(经济日报 祝君壁) |